护国菜这个名相当庄重,政治色彩颇浓,然而它的用料却是极其低廉的番薯叶,何也?说起来有一段来历。
相传,南宋最后一位皇帝与陆秀夫等君臣兵败南逃至潮州一个寺院时,疲惫不堪,饥肠咕辘。寺中僧人本想作点丰盛的饭菜以侍的,奈因连年战乱,百业凋零,寺里的香火减少,僧人们的日子也不好过,只好到后园里摘了一把香薯叶,经过精心烹制,给他们充观。也许是饥不择食吧,他仍居然食得津津有味。食后还赐它名为“护国菜”,以示恩典。此菜传世之后,又经名师故新改进,成为潮州风味的上等汤菜。
这个传说是否可信呢?据福建图书馆收藏的一部《金薯传习录》所记,番薯是明代万历二十一年,福建华侨陈银龙从吕宋(即现在的菲律宾)偷传回福州并与其儿子陈经纶推广的。与其同时代的徐光启也曾写了一篇《甘薯疏》。此书已失传,但从其留下的《甘薯疏序》一文中可看到,万历年间番薯确是一件新鲜事物;只有闽、越少数地方种植。徐光启感到可惜,极力主张推广,因而写下了《甘薯疏》。由此可证明,番薯确是明代从海外传进。南宋帝至明万历相隔三百多年。那么宋帝兵败南逃时怎能会有番薯叶可食?“护国菜”的这一传说似不可信。
然而,据潮汕一些老师傅说,使用番薯叶作护国菜较为理想,但只能在秋冬才有。因此,平时也常用野菜作的。这些野菜除去苦涩味,作出来的菜一样有风味。如果说护国菜的来历可信的话,那么,当时宋帝食的不是番薯叶而是野菜了。护国菜汤色绿如翡翠,润滑异常。但用油较重。上席时汤里仍是滚烫的,固有一层油脂封面,故并不见热气升腾。所以,要小心烫嘴。食时要用汤匙先将油层拨开才舀,并要浅尝即止。操之过急者必上当。
上一条:
“慈禧完止”和四喜丸子
[4-5]
下一条:
饺子的来历 [4-5]